沙坡尾活态展示馆(厦港街道提供) 央广网6月28日厦门消息(记者 方黎)在厦门,有一座被中外媒体誉为“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兼具渔港文化韵味和多元建筑风格的活态博物馆”——沙坡尾。今日早上,“渔歌新唱 渔港新生”沙坡尾活态展示馆在厦门市大学路42号开馆,同期举行第8期沙坡尾“一日馆长”主题活动,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一青、厦门渔业史专家陈复授、文史专家何丙仲及沙坡尾历任“一日馆长”等社会各界代表出席活动。 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一青在开馆式上致辞(方黎 摄) 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一青在致辞时诵念了一首关于夏天渔获的沙坡尾渔谣:“六月乌夹黄翅?鱼来吃饵;七月吧浪?,有通吃阁有通分”,这些闽南话渔谣反映了渔民丰收时的喜悦之情。王一青说,“沙坡尾作为一个开放式的街区,一直都缺乏一个综合展示文化的窗口,很多人‘身在沙坡尾找沙坡尾’,为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选址大学路42号,设立了沙坡尾活态展示馆”。自厦门市思明区委、区政府将片区列为老城有机更新示范点后,厦港街道以“文化传承、街区自治、产业发展”为抓手,不断致力于片区的更新发展,此次运用活态展示馆的方式,让厦门港那些留存在记忆和文献里的场景“复苏”,并通过跟当下生活的衔接而产生新的生活美感。 沙坡尾活态展示馆揭牌仪式(方黎 摄) 作为第8期沙坡尾“一日馆长”,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介绍了沙坡尾百年渔港从兴起、鼎盛、蓬勃拓展到产业转型的历史过程。馆内很多展示图片都是由何丙仲老先生提供的珍贵史料,他指着两张“妈祖显灵助郑成功复台”的绘图资料表示,“明初,厦门成为东南沿海重要军港之一,据记载,玉沙坡等地为地域咽喉、出入要隘。明末清初,郑成功家族驱荷复台,并将厦门港逐渐发展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港,玉沙坡成为对台贸易往来的重要渡口”。 沙坡尾第8期“一日馆长”何丙仲介绍百年渔港发展史(方黎 摄) 沙坡尾,明代以前有“玉沙坡”的美誉,是最早的厦门港,是厦门文化的发源地。随着时间的流逝,众多本土文化在这里遗存,其中送王船、延绳钓、?民文化等已成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示馆内以船型设计展示渔港鱼种分类(厦港街道提供) 作为沙坡尾文化的会客厅,今日开馆的沙坡尾活态展示馆分为两层,一层为沙坡纪事,将整个沙坡尾的发展历程以时间顺序梳理,让来往游客能够在有限的浏览时间里领略沙坡尾从唐宋至今跨越千年的文化历史。二层为渔人故事,主要讲述这里的渔人们在岁月的磨练中形成的特有的渔业技艺、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属于他们的共同的回忆。在展馆的展示形式上,除传统的图板展示和实物展示以外,还加入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结合雕塑场景、纪录影片、AR、幻影成像、体感互动等多元化展示形式。 沙坡尾工作坊主任、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院长郭肖华教授表示,“我们以展示馆为中心,周围的片区都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当年渔港的遗存,活态展示馆不仅包括这里,也涵盖了沙坡尾整个片区。而‘活态’还有第二层含义是指‘激活’,运用现代技术去还原、修复、完整呈现沙坡尾的生态文化全貌。” 据了解,沙坡尾工作坊专业团队将结合展示馆的运营,携手沙坡尾文化生态圈党支部、文化生态保护志愿队等力量,引导街区自治,共同开展沙坡尾“一日馆长”、“公益学堂”、“文化年历”等特色品牌,引领文化生态保护行动。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