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河北三河市突发事故,捅马蜂窝引发广泛关注! 2025-04-14 04:06 发布于:山东省 如果说信仰有颜色,那么它必定是中国红。历史上,像北宋的蔡京这样的人物并不罕见。蔡京推行新法时,并非为了百姓的福祉,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他大肆征收赋税,掠夺民财,导致百姓疾苦、民生困顿,国家陷入动荡不安。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若不能把人民放在心中至高的位置,最终只能被天下抛弃,成为历史的弃儿。 再来看中国近几年关于招牌的变化。从2019年上海常德路开始,商家被要求统一使用黑底白字的招牌,随后的2020年,西安莲湖,2023年沈阳东大,直到2024年沧州新华都,也都实施了类似的统一招牌要求。更为极端的是,要求商家将中文招牌更换为汉语拼音,甚至要求招牌必须面朝天空。这一系列的变化与当时争取成为“文明城市”的氛围密切相关。如果所谓的文明建设仅仅依赖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那么与其改变,不如保留原样。统一招牌不仅让城市面貌失去美感,还引发了公众的一致嘲笑——“丧葬风”。这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在短时间内虽一度流行,却最终被叫停,商户们经历了反复的更换与拆除。事实证明,这种统一招牌的模式根本行不通。可是,四年后,同样的情形又再次上演。 最近,河北省三河市的许多网民反映,他们收到当地相关部门的通知,要求商户门头牌匾禁用“红、黑、蓝”三种颜色。网传视频显示,一些商户已经将招牌颜色从红色改为蓝绿色,曾经以红色为主的蜜雪冰城门头也变成了黑灰底色,令人觉得格外突兀。网友纷纷表示不解:为什么要更改颜色?有网友留言称:“城市规划不等于一味追求整齐划一,因地制宜才是百姓真正需要的。”他认为,招牌颜色应该根据店铺特色来设计,强行改动不仅影响商户的收入,也降低了辨识度。 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仿佛一夜间又回到了四年前的情形。如果更改招牌颜色真的是一项硬性要求,那么“文件未出,执行先行”又该如何解释?记者了解到,当地城管在三月中旬上门通知商户,但并未出示任何正式文件,只是口头通知。商户虽然心存疑虑,但碍于所谓的规定,许多商户在四月后已开始改动。 改后的招牌显然与店铺的风格不符,有网友对此表示不满:“当地要求所有门头牌匾不能使用红色,但并未给出任何书面依据,商户也未得到任何补偿,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城市规划?”记者联系当地城管后得到的回应是:“根据上级的城市规划要求,红色、蓝色、黑色以外的颜色均可使用,相关文件会下发,到时会进行推送,只是我们先行一步做了这个更改。” 然而,当记者继续联系上层时,得到的回应完全不同。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不了解具体情况。”显然,没人愿意承担责任。这一回应充满了“法盲式操作”——没有公示政策、没有履行程序、没有明确依据,仅凭口头指令要求商户自行承担费用更换招牌。 根据《行政许可法》,当地的行为显然不合法,因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基本的法律原则。这种迷之自信暴露无遗。 三河市的这一系列操作,存在三大疑点需要解答: 首先,为什么城市规划要硬性规定“红黑蓝”三种颜色不能使用?难道背后有什么禁忌?黑色的禁用可以理解,因为2019年全国推行文明城市时,统一的黑色招牌曾遭到广泛吐槽。或许他们在制定规划时,吸取了过去的教训,才决定不使用黑色。但为何排斥红色和蓝色呢?是担心红色太过显眼,还是忌讳什么?如果信仰真有颜色,那它肯定是中国红。毕竟,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才是城市烟火气息的体现。 其次,口头通知和未下发文件的问题也充满疑惑。当时,城管口头通知商户,而上级却表示“不清楚”。那么,究竟是谁提出了更改颜色的要求?如果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的需要,为什么不能清晰地说明改动的原因? 最后,谁在扼杀城市的烟火气?城市的美感恰恰来源于多元化的烟火气,红色象征着活力与蓬勃,蓝色象征着纯洁与广阔,而黑色则常见于一些高端品牌。不同的颜色与店铺设计相辅相成,统一化的做法不仅抹杀了商户的个性,还让城市陷入了“千店一面”的审美疲劳。 招牌是城市的灵魂,是让人产生归属感的第一印象。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整齐划一,也不是凭空的想象。回想1990年代初期的厦门中山路,商铺招牌琳琅满目,呈现出浓厚的城市烟火气;再看看重庆,群山环绕、商铺霓虹闪烁,处处充满生气和活力。事实上,城市的烟火气正是决定其上限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城市氛围密切相关。 相比那些无理的命令与操作,我们更应该从历史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汲取教训。最起码,我们应当提升审美,而不是盲目照搬。毕竟,某些精髓也许无法复制,但至少外形可以模仿,以免让人笑掉大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