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算法的广泛应用,为大家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促成了“信息茧房”的形成。“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习惯性地被自身兴趣引导,将生活桎梏于同质化信息环境中的现象。 警惕网络“信息茧房”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打开手机,刷到的内容总是似曾相识;社交平台上,哪个号看得久了,就会被频繁推送这个号的内容……这种“越刷越精准”的体验,让我们仿佛被一层无形的茧所包裹,由此陷入“信息茧房”。那么,“信息茧房”从何而来?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来看报道。 大三学生陷入“信息茧房” 心理焦虑求诊医生 最近,大三学生小佳一打开手机,就被“考研难”、“竞争激烈”等相关的推送包围了。在大量同类信息的轰炸下,小佳还没有开始备考,就心理压力大到不得不前往心理门诊咨询。 大三学生 小佳:准备考研,但是我在网上一搜相关的信息,都是很焦虑的,说考研难之类的,就搞得我也很焦虑,不想这个事,但是你想刷刷别的视频 帖子之类的,也会刷到这种焦虑考研的事情。 深陷“信息茧房” 易影响眼界认知 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人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网络上,不管购物消费还是娱乐学习,只要提供的关键词被平台标注为“兴趣点”,相关推送就会铺天盖地、狂轰滥炸般地到来,如此一来,人们很容易就陷入“信息茧房”。 冯小姐:想要了解某一些信息,搜索完这个信息之后,单一的一个信息,一直在重复地推送,就会使你进入一个“信息茧房”那种情形中,你会失去一些了解多元信息的机会。 专家介绍,“信息茧房”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网络安全专家 何展强:意味着很多平台都惯于通过我们观看数据的标签,就是说如果你喜欢买哪一样东西,他就会把所有关于这样东西的资讯都推送给你,很多大型社交平台主要赚钱,都是希望有更多用户停留在上面观看,大家看起来会越来越激动,时间停留得会越来越长,这就是现在所定义的“信息茧房”。 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茧房的现象日益凸显。不少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和社交关系等数据,为用户精准推送。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往往倾向于关注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加入与自己兴趣相符的群组。比如,当一个人经常浏览体育新闻时,他的信息流中便会充斥着大量的体育相关资讯,而其他领域的信息则被逐渐边缘化。不少人都表示,这会影响自己的眼界和认知。 刘小姐:其实就是在刷短视频的过程当中,它10条可能有8条都推送的,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就让我一直处在我感兴趣的领域当中,没有去向外拓宽。 杨小姐:我的热搜当中很多其实是我关注的博主,我关注的一些自己的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我有时候就会忘记点正儿八经那种热搜上的一些新闻,就关注我的热搜,就让我一直在我感兴趣,或者是我想了解的话题当中去关注新闻。 不仅是话题、内容,就连观点、评论也会被精准推送。同一个视频、同一个内容,不同用户看到的点评和跟帖往往大不一样,有的家庭话题,父母看到的前排评论是家长自诉不易,子女看到的评论多为孩子埋怨家庭;有的情感话题,男性网友看到的评论向着男性,女性网友看到的评论则向着女性。 李先生:比如说在某些外卖平台,或者酒店以及机票火车票等等,平台上面,对于某些评论区下面的留言,用户画像不一样,你所看到的一些评论就不一样。 白先生: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判断我们接受的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九部门印发意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 可以说,“信息茧房”如同一个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数字牢笼,将不少人困在其中。对于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信息茧房”的副作用显然更为可怕,可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三观的建构,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前,我们已多次关注各地在加速AI教育进校园,但加速的同时,也需要规范!昨天,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其中就明确,要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有效规避信息茧房、算法霸权等问题。我们接着来看。 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 《意见》明确了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方面,《意见》提出,强化人工智能安全保障。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安全保障制度。落实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模型备案机制,探索建立算法安全评估制度,有效规避网络攻击、信息茧房、算法霸权、依赖成瘾等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伦理准则,加强对智能教育产品、工具、服务监管,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 为进一步激活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潜能,《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智能化,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思考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杨宗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等基本能力,多学段广泛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塑造适应智能时代、驾驭人工智能的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 将数字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意见》还提出,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深入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数字道德伦理。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和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开展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和调查评估,提升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应用水平。建立大中小学衔接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将数字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将数字素养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轮训制度,提高教育管理干部、学校管理者数字素养。 四方面发力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 据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把《意见》落实与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近期的工作重点纳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 周大旺:一是在平台升级方面,打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智能版二是在资源扩容方面。让优质教育“人人可享、处处可达”。不断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更新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就业赋能方面,实施“双千计划”破解人才培养的痛点 四是在生态构建方面,营造 “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应用场景。 新闻观察:“信息茧房” 大数据时代的“坐井观天”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胡兰兰,首先面对信息茧房这个事情,你多少应该也遇到过,你怎么看待我们面临的这样一个处境? 这种被“投喂”信息的事情发生太多了,最近的例子就是,我在搜一些运动相关的问题。然后平台就推各种健身博主的视频给我。我现在回击的方式就是不断点击“不感兴趣该内容”,或者尽量去点些别的内容,来试图转移算法的注意力。这种心理博弈,真的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其实信息茧房这个词不是新词,美国学者桑斯坦是在2006年提出这个词,在那个互联网还没这么眼花缭乱的时候,他说的信息茧房更多是是自己主观意识上的,但现在我们的信息茧房感觉更被动,像是被人编织了这么一个大网。那目前的局面就是,算法是“信息茧房”的“织网者”,用户行为是“信息茧房”的“加速器”,流量至上是“信息茧房”的“幕后黑手”。这种局面会造成什么后果,我觉得首先很容易形成狭隘的认知闭环,限制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跨圈层对话可能越来越难,不同群体的信息鸿沟在逐渐拉大。我们身在其中,看似面对着多元丰富的信息,其实我们接收到的比任何时候都更片面。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我们尚且知道这是“信息茧房”,心里有数。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信息茧房”对于他们知识摄取的路上,反而是一个特别大的障碍。现在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这个意见,明确要求要有效规避信息茧房、算法霸权等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如何走出信息茧房? 说到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最近的momo大军,就是大家可能会发现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出现很多名字叫momo,然后都是用粉色小恐龙的头像,个人界面上没有任何信息的用户。这群人就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个人特征,使得算法难以精准识别并追踪他们的行为模式,以此来尝试反向驯化策略,所以现在大家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在“反抗”信息茧房这件事了。 网络是青少年汲取知识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怎么去破除他们可能面临的“信息茧房”呢?优化算法推荐,着力破解算法推荐同质化问题,可能能够有效破除“信息茧房”效应。另外信息茧房产生的根源,在于过度依赖网络“投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群体,其实不止是学生群体,我们都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类型的信息源,而是要尝试从书籍、文章、新闻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涉猎不同领域,拓宽思维视野,不止步于单一的声音。 (责任编辑:) |